镰仓(前)
说到镰仓,我第一反应是我终于正确地记住了它的中文名字,我总是把它说成“仓镰”。
因为中文名不好记,日文名我数到“Kama”的时候就想不起来后半截的发音。为了避免读者们出现和我一样的窘境,所以在这里先做个小笔记:Kamakura=镰仓=かまくら=鎌倉。
因为众多日剧、日漫和文学作品都以镰仓作为创作背景,这个地方自然就变成了众多游客打卡的网红巡礼圣地,再加上有海的存在,又被说成了什么“会产生恋爱感觉的地方”。我不太喜欢看电视剧或者电影,寥寥无几看过的影视作品也都是偶尔才发现取景地在镰仓。我也很讨厌随波逐流式去一些的地方,对于热门景点我也会用早起或者晚去的方式避免人潮。所以,这次去也不会抱着所谓的圣地巡礼的心态,看到了一些博主们所提到的经典,也应该只会发出“哦,这个出现过”这样客观的感叹,拍几张好看的照片,发给自己的家人瞧瞧。
去年的夏天,在印第安纳普利斯,我第一次认识镰仓是通过阅读夏目漱石的小说,『こころ』。日文的汉字也写作「心」,但基于对夏目漱石对翻译日语的抵触,大家还是读成“Kokoro”好了,我也不觉得这部作品一定要用“心”的字面或延伸意思去理解。文章开头就在描写主人公看到 Sensei (书中主人公描写的比他年长的人)在海里游泳的一段场景。
读完全书,立马就喜欢上了夏目漱石简短但沉重的文风,对于有着微妙节奏感的读书体验也流连忘返。全书被大海包围,但主人公又几次离开大海,去往东京,对于坐火车的描写和急切想见到某人的心理刻画实在是与我从家乡宣城来回合肥的高铁上的心路历程十分相像。一种无法下手,但又归宿感强的孤独感,让人感到伤心,但又会主动去触碰和探索。
“那去之前一定得这本书再读一遍吧!” 我跑遍了宣城的各大书店,竟然没有一本合适的『こころ』,唯一的译本还恶心地讲书名翻译成了“heart”,我刚拿起来就嫌弃地塞了回去。飞去日本的前一天,我和好友跑了徐家汇的两家最大的书店,也并没有找到这本书。这些书店,真是令人失望。
“看来是不让我读了这本书再去了,” 于是我将再次阅读这本书的计划推到了春季开学后的第一次去图书馆。
因为不能读这本书,就无法弥补对这本小说零散记忆的遗憾,就没法给镰仓的旅行一个有目的的交代,我就觉得,我没有准备好去镰仓。
其次,作为一个太过于热门的旅游景点,我十分害怕镰仓出现我所定义的“圣托里尼现象”。空心的水泥建筑物被涂上蓝色和白色的漆,插个牌子然后说是历史传承下来的爱心教堂;爱琴海也太过于漂亮,土豪气息随着豪华的酒店和洋食扑面而来——一个字,假。一联想到这些太过于俗气的现象,虽然都查好了景点做完了攻略,我可真有些不想去镰仓了。
去和不去,这个问题纠结了我一周。
当我和父亲沿着青苔石板路,穿梭在敬亭山上山途中茂密的竹海中时,我才打开了话匣子,把这几天因为要去日本旅行所产生的的困惑所分享给了他。
本来以为父亲应该不会在意这么幼稚的一个问题,也应该不会给出一个合理的答案,毕竟大家都没去过。“这就像艺术生出去采景写生一样,当时所看到的的景色和临摹出的轮廓一般都不会成为大作,但正是因为开阔了视野的体验以及素材的积累,为之后的创作打下了基础,以便以后描绘出更好的作品。”上着坡,我解开了厚重的大衣领口,让几丝清风吹了进来,又注视着半山腰层层叠叠的山茶树。
他和我一起登上了一座新建的木雕展览的建筑物的二楼,走出门去竟然又是一片朦胧的雾景。但因为是午后,阳光又穿夹在水汽里,照射在山峦和紧实的茶树从里。
我又开始问父亲,“你最想去世界上的哪个地方,”我将头从对远方城区的眺望转移到左边,注视着他的脸。“没有去过的地方我都想去看一看,”他笑着。那温暖阳光下的眼睛让我觉得像是孩子,但黑色瞳孔里所反射出的坚韧又不像一个普通的父亲。
之后来到日本,关于进行这场镰仓之旅,还是经历了两三次的重蹈覆辙。从埼玉县的川越市回来的那一晚,姑姑骑车,我跑步,两人来到了家门口东京湾边,旁边有人夜钓,我们也巧合地看到了远处8:30的迪士尼乐园星形花火。推着自行车,伴着夜色,谈了很长的心,散步回家。
我和姑父也很能聊,日语和英语相互交杂,说到了夏目漱石和镰仓。夜猫子的他翻找出了以前读过的『こころ』,第二天早晨,『こころ』就被平整地放到了餐桌上。
我重新预约取消了的WeBase酒店,第二天清晨就会踏上横须贺线的列车,开始一个人进行这场旅行。